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,古代文言文一直是语文学习中的难点,在平常考试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题型,无论是小学、初中还是高中,甚至是大学都会用到。成人高考的语文试卷中,也毫无例外地会考查我们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。
【2022年成人高考语文真题】
齐侯陈诸侯之师,与屈完乘而观之。齐侯日:“岂不榖是为?先君之好是继,与不榖同好,何如?”对日“君惠徼福于敞邑之社稷,辱收寡君,寡君之愿乜。”齐侯日:“以此众战,谁能御之?以此攻域,何城不克!”对日:“君若以德绥谐侯,谁敢不服?君若以力.楚国方城以为城,汉水以为池,虽众。无所用之!"
21.“齐侯陈诸侯之师,与屈完乘而观之”的目的是什么?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? (4分)
22.屈完说“君若以德绥诸侯.谁敢不服”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? (4分)
23.说明“楚国方城以为城,汉水以为池”的语法特点。(2分)
作者简介
左丘明
丘明(姓姜,氏丘,名明),华夏人,生于前502年,死于前422年,享年80岁。丘穆公吕印的后代。本名丘明,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,故在姓前添“左”字,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,世称“左丘明”,后为鲁国太史 。左氏世为鲁国太史,至丘明则约与孔子(前551-479)同时,而年辈稍晚。他是当时著名史家、学者与思想家,著有《春秋左氏传》、《国语》等。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《春秋左氏传》与《国语》二书。左氏家族世为太史,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“如周,观书于周史”,故熟悉诸国史事,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。
文言文翻译
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,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。齐桓公说:“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?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。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,怎么样?”屈完回答说:“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,忍辱接纳我们国君,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。”齐桓公说:“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,谁能够抵挡他们?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,什么样的城攻不下?”屈完回答说:‘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,哪个敢不顺服?如果您用武力的话,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,把汉水当作护城河,您的兵马虽然众多,恐怕也没有用处!”
文言文评析
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,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,而是把“出场”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。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“交锋”方式,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,直到双方达成妥协,订立盟约。这样,即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,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。楚国两位使者,特别是作为楚成王“特命全权代表”的屈完,沉稳冷静、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,坚毅果敢、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,机智灵敏、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,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,他那熟悉历史、谙于事故、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,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、软硬兼施,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,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。
总之,阅读欣赏此文,不像是读史,倒像是看一场高潮迭起、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话剧。
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,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。双方出场人物,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,但并不觉得做作、生硬。而且,即使针锋相对,也不金刚怒目;即使咄咄逼人,也不疾言厉色。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,更是柔中有刚,刚中有柔。
真题答案
齐侯陈诸侯之师,与屈完乘而观之。齐侯日:“岂不榖是为?先君之好是继,与不榖同好,何如?”对日“君惠徼福于敞邑之社稷,辱收寡君,寡君之愿乜。”齐侯日:“以此众战,谁能御之?以此攻域,何城不克!”对日:“君若以德绥谐侯,谁敢不服?君若以力.楚国方城以为城,汉水以为池,虽众。无所用之!"
21.“齐侯陈诸侯之师,与屈完乘而观之”的目的是什么?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? (4分)
①炫耀武力,想让楚国屈服。②以此众战,谁能御之?以此攻城,何城不克!
22.屈完说“君若以德绥诸侯.谁敢不服”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? (4分)
征服诸侯要靠德行,而不是凭武力。
23.说明“楚国方城以为城,汉水以为池”的语法特点。(2分)
介词宾语前置。